当前位置:首页通知公告
岩土工程西湖论坛(2024)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4-10-21
内容简介

 

凝心聚力深耕交通岩土工程领域,西湖论道勇攀岩土创新高地。一年一度的岩土工程西湖论坛(2024)学术会议于20241019日至20日在浙江杭州花家山庄隆重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交通岩土工程新进展

会议由《地基处理》杂志社、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共同主办,由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承办,并得到了众多企业与科研单位的鼎力支持。会议旨在为深厚软土、多年冻土、盐渍土等复杂、特殊工程地质条件下道路、铁道、隧道、桥梁、机场及水运港口等领域交通岩土工程新进展提供交流平台,从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及新装备等多方面开展研讨,促进交通岩土工程的信息化、智能化、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创新发展,满足交通工程快速高质量发展需求。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岩土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参加。

会议得到许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长沙理工大学郑健龙院士、同济大学朱合华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杜修力院士、重庆大学刘汉龙院士、浙江大学龚晓南院士等莅临参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张建红教授、东南大学刘松玉教授、河海大学高玉峰教授、长安大学谢永利教授、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王卫东勘察大师、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蔡袁强教授出席

此外,会议还邀请到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王仁贵勘察大师、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周良勘察大师、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汪双杰勘察大师、浙江省工程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蒋建良勘察大师、成都理工大学校长许强教授、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赵国堂等。

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曹志刚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龚晓南教授作题为《交通工程中几项地基处理新技术》的主题报告:介绍了高压气溶胶结构排水固结技术的原理和工程应用,阐述了隧道内全方位微扰动高压喷射注浆工法(TJS),详细探讨了大跨悬索桥桩碇混合结构锚碇性能,并介绍了以数字孪生为代表的监测技术新发展,最后回顾了复合地基技术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沙理工大学郑健龙教授以《道路基础设施的韧性与安全运维》进行了报告:郑院士指出了道路基础设施韧性与安全运维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提高道路基础设施的设计标准以及开展精细化勘察设计是提高路基韧性、增强道路工程抗灾减灾能力的重要保障,提出应用数字化技术搭建公路基础设施运营过程全时域健康监测、评估与预测预报系统是保证公路基础设施安全运维最有效的手段。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副总经理王仁贵勘察大师以《张靖皋长江大桥南航道桥锚碇创新设计》为题进行主题报告:介绍了张靖皋长江大桥的工程概况,针对2300 m超大主跨跨径悬索桥设计和软弱地层建设条件等技术挑战与难点,提出了地连墙刚性接头结构,大面积深层地基加固方法,新型锚锭基础设计方法,智能感知可更换锚固系统等创新设计与世界首创技术,充分体现了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理念。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周良勘察大师作题为《桥梁非挤土植入桩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报告:以桥梁桩基工业化需求为背景,从装配化技术发展需求切入,详细介绍了预钻孔根植桩技术,分析了预钻孔根植桩承载机理并提出了设计方法;该技术具有噪音污染低、泥浆排放少、环境影响小、挤土效应弱、承载能力高、施工速度快等优点。

东南大学刘松玉教授以《低碳化固废浇筑式路基及其高速公路工程应用》为题进行主题报告:针对传统水泥轻质土造价高和碳排放量高的问题,研发了湿法制备固废材料碱渣轻质土(A-LS)及其施工工艺,开展室内试验研究了A-LS的物理力学特性、耐久性能及微观机理,并成功应用于路基填筑工程,推动了岩土工程领域低碳化发展。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赵国堂总工程师以《铁路隧道内无砟轨道上拱变形规律研究》为题进行报告:以高海拔复杂艰险山区铁路隧道内无砟轨道不平顺控制难题为背景,建立了隧底结构-荷载作用模型,揭示了隧底结构上拱-离缝-开裂规律,研发了隔离基础和大调整量无砟轨道新结构,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最后强调了西部隧道工程需要加强隧底围岩支护体系和防水技术研究,提高工程建设安全水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凌贤长教授进行了题目为《严寒区铁路路基防冻害评估分析理论与方法》的报告:以严寒区铁路路基冻土问题为研究背景,揭示了冻融耦合振动作用机理,建立了粗细粒填料动本构模型,提出了冻土路基沉降理论评价方法,研制了冻土多场耦合作用等试验设备,开发了路基冻害智能感知长期遥测系统。

北京交通大学张顶立教授进行了《隧道刚度设计理论与大变形灾害协同控制方法》报告:张教授指出传统设计理论难以支撑大规模的复杂隧道工程建设,需解决隧道围岩和支护结构协同作用的关键问题;建立了不同刚度分布下的围岩荷载计算模型,定量表征了支护-围岩相互作用规律;提出了变形为目标,刚度为核心,强度作为校核的刚度设计思想,针对复杂围岩特点,以结构层稳定性控制为核心目标,通过隧道结构体系刚度设计,实现围岩变形过程协调和荷载合理分配。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张中杰副总工程师以《软土地区轨道交通地下车站连续沉井法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为题做了报告:为应对轨道交通车站狭长和开挖深的两大挑战,提出了利用连续沉井法开展地下车站建造的新技术,攻克了沉井间结构连接、桩井协调沉降、不排水开挖和智能化施工等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基于数字孪生平台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管控方法。

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刘爱民副总经理进行了《路基路面智能碾压成套关键技术与装备》报告:刘总针对路基路面工程压实施工不达标问题,研发了施工车辆轨迹高精度定位技术,有效避免重复碾压与漏压;提出了碾压过程的数值模拟方法、栅格化算法及级配图像智能识别算法,实现了对碾压面积和摊铺质量的精准控制;研发了智能颗粒用于实时监测高速公路路面结构性能,搭建了路基路面施工质量远程监测平台,提出了公路施工质量管理新方法;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在路基路面工程中的应用,提升了道路施工效率与质量。

重庆交通大学任青阳教授进行了题目为《山区公路滑坡防治结构服役性能及寿命预测研究》的报告:聚焦于山区公路中滑坡防治结构承载能力及耐久性退化问题,以抗滑桩和预应力锚索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在酸雨和有害离子侵蚀作用下两种结构的服役性能研究,并建立了两种结构的耐久性极限寿命预测模型。

民航机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余虔所长以《机场工程安全与长期性能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建设与发展》为题进行报告:余所长从行业发展、机场选址、建设与运营等方面介绍了机场工程安全与长期性能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的建设背景,阐述了该基地的研发方向与重点研究内容,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变形监测预警系统、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智能跑道为示范项目介绍了基地建设与发展情况,并展望了远期发展规划。

浙江大学徐日庆教授以《饱和软黏土蛋形本构理论及在地下交通工程中的应用》为题进行报告:为实现软土地区隧道施工和基坑开挖等工程沉降预测及灾害防控,提出了饱和软黏土蛋形弹塑性本构模型;基于室内试验确定了蛋形弹塑性本构模型的参数取值范围,表征了土体力学特性;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实现了蛋形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成功实现了盾构下穿既有隧道和既有古建筑两个工程案例的数值仿真。

北京中岩大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刘光磊进行了《超级旋喷(SJT)技术在重大交通工程中的研究及应用》报告:刘总从旋喷机理、工程试验、工艺工法等方面系统介绍了超级旋喷(SJT)技术的研发思路与工作原理,详细阐述了SJT技术的优势与特点:引孔/钻孔质量效率高、设备及工艺与超高旋喷能量相匹配、配套基于旋喷能量理论的旋喷工艺参数设计方法、具有信息化施工平台与精准的原位桩径探测技术。

青海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房建宏研究员进行了题目为《盐湖地区高速公路建设创新与实践》的报告:介绍了青海高原盐渍土分布特征,进行了万丈盐桥公路沿线地质情况与溶洞调查,开展了岩盐工程性质试验研究,从地基处理技术、路基隔断层技术和路基稳定性评价三个方面提出了含孔洞岩盐路基变形控制措施,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与推广。

成都理工大学校长许强教授以《西部山区交通廊道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与监测预警》为题进行主题报告:针对西部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识别难、监测难、预警难的技术挑战,利用InSARLiDAR、贴近摄影测量等手段构建了形变识别方法,研发了适宜于高寒高海拔地区泥石流、冰雪崩、落石崩塌等地质灾害的成套监测技术与设备,建立了斜坡变形破坏的动力学模型和过程预警理论方法。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蔡正银总工进行了《我国沿海港工结构与岩土技术创新实践》报告:针对复杂海岸地质环境下淤泥质和粉砂质海岸港口建设与运维难题,蔡总带领科研团队研发了5-20万吨级深水板桩码头新结构,提出了板桩结构与地基土相互作用机理及计算方法,弥补了国内建设短板;研发了绿色、经济的桶式基础防波堤新结构,提出了桶式基础防波堤的稳定分析方法和下沉阻力计算方法,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潘伟强总工以《主动控制型装配式沉井工法(ACPP)在轨道交通建设中的应用》为题进行主题报告:面对城市施工过程中围护漏水、基坑变形、承压水突涌等难题,研发了集装备、设计、施工于一体的主动控制型装配式沉井工法(ACPP)装备及控制系统,介绍了ACPP在开挖下沉、姿态控制、管片拼装、混凝土封底等方面的施工技术和开挖模式,提出了ACPP工法在不同形式工作井中的应用展望。

宁波诺丁汉大学杨蕴明教授进行了题目为《路基土在双向主应力轴旋转下的力学行为》的报告:杨教授结合工程背景和多向单剪试验介绍了交通荷载引起的主应力轴旋转条件下的力学行为,开展了考虑主应力轴旋转的离散元数值仿真,模拟了土的非共轴特性。提出了能考虑非共轴特性的PSR弹塑性本构模型,并嵌入有限元软件,成功模拟了地震荷载、多向交通荷载、边坡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土体力学响应。

浙江大学曹志刚教授以《大气环境下非饱和路基填料强度与累积变形特性研究》为题进行主题报告:为探究细粒侵入路基填料层引起道路变形与强度特性,通过室内试验开展了路基填料持水特性和非饱和路基强度特性研究,讨论了细颗粒含量和基质吸力对循环安定与累计变形特性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基质吸力和循环荷载幅值作用下累计应变本构模型的有效性。

会议讨论环节

浙江大学周建教授作闭幕发言

至此,为期一天半的岩土工程西湖论坛(2024正式落下帷幕。本次论坛不仅是一次思想碰撞的盛会,更是新质生产力在交通岩土工程领域的生动展现。

衷心感谢各位院士、嘉宾的到来!让我们继续在守正创新中踔厉奋发,紧密围绕交通强国建设而凝聚智慧,共同推动我国岩土工程事业迈向新的辉煌!期待明年再会!